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莆田市博物馆线上线下融合,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推出展览展示、文物鉴定、互动体验、馆校共建等一大批面向广大公众、普惠均等的高品质文化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优化展览,搭建文化交流窗口
一是“客家探秘——福建三明客家民俗文物展”。展出三明市博物馆162件/套馆藏,涵盖服饰、刺绣、金银首饰、族谱、银元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客家民俗文物,全面展示三明客家文化从中原南迁到福建地域落地生根的百年历史变迁。二是“画坛耆宿——孙仁英从艺七十周年作品回顾展”。展出孙仁英不同时期创作的138幅作品。孙仁英被誉为“20世纪古典人物画第一家”的闽派代表画家李耕大师的高足,作品高雅脱俗,形神兼备,凝练厚重,墨趣氤氲,融和传统与时代韵味,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举行开幕式,孙仁英向莆田市博物馆捐赠《王羲之爱鹅》《八仙》等5幅精品画作。莆田市文旅局局长刘晶洁在致辞中衷心感谢孙仁英先生的无私奉献和大爱义举,并向其颁发收藏证书,表示要把这批作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
二、丰富活动,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一是小小讲解员评选活动。携手莆田市城厢区太平小学举办“述莆仙风华 展桃李气韵·第六季‘小小讲解员’评选活动复赛。活动以“学习二十大精神 传承永恒的初心”为主题,结合博物馆馆藏优势,以“童眼视角+童言讲解”形式进行红色故事阐述,激发青少年红色基因,深化革命先烈奉献精神,倡导青少年爱国意识与行动的有序转化,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衔接。
二是互动体验活动。“我在博物馆学考古”体验活动。现场通过盲盒考古体验活动,提高市民对考古发掘工作的了解与认识,把考古发掘从单一的被动学习变为有趣的主动探索,吸引市民通过另一角度,探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拉近与历史文化的距离。“我在博物馆学泥塑”手作活动。以泥土为原料,民间习俗故事为创作背景,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手作体验的方式探寻中国民间古老手工艺的奥秘。
三、强化教育,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利用莆田市博物馆微信平台,开设莆博微课堂。本期上线“家书纸短 家国情长”——我这十年的斗争是无比的光荣、伟大(摘编)。通过图文+音频形式,讲述革命者的家国情怀,使公众真正懂得何谓初心,何谓使命。进一步发挥微课堂的教育空白补充作用,与线下体验活动整合联动,互补互助,强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四、走进校园,打造馆校合作平台
为预热“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氛围,5月16日,联合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开展“雷锋精神耀八闽”主题志愿服务暨“5·18国际博物馆日”进校园宣传系列活动。一是红色巡展进校园——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把博物馆“搬到”学校,在操场进行“永远的旗帜——党旗·军旗·国旗专题展”巡展,以党旗、军旗、国旗发展演变的过程及旗帜背后的感人故事为展览主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基石。二是妈祖文化进课堂——弘扬妈祖精神,体验手作乐趣。通过制作妈祖五福灯,感受传统手工艺乐趣,感悟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三是莆仙文化进课堂——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由“莆博帮帮团”成员开展南宋名相陈俊卿“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故事宣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五、重点征集,丰富馆藏文物数量
邀请三位文博专家专家为市民免费鉴宝。文博专家通过观器形、听声音、触手感、看细节等方法,解答送鉴人的疑惑,普及同类器物的主要纹饰、特征、制作工艺等知识,同时为市民判定收藏品的年代和收藏价值。同时,经专家的鉴定、筛选,最终有74件/套藏品列入我馆拟征集文物清单。近年来,市博物馆积极推动公益鉴宝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加强文物鉴赏知识和文物保护法规的宣传,引导民间合法、合理收藏,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市民的文物知识,推动民间收藏活动健康发展。
供稿:林婷、郑海欢、林翔、黄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