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莆田市博物馆推出
“莆博微课堂——抗战篇系列”,
共同回望抗战历程,
重温红色足迹,
感悟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本期,我们讲述的是——
卢沟桥抗战
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处宛平县城南端,是北平的重要门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驻守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第29军,虽然武器装备不如日军,但广大官兵却充满爱国主义的精神,平时饭前睡前都要高呼“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口号,显示出坚定的抗日决心。

1937年的卢沟桥

今天的卢沟桥
1937年7月7日上午,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地区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点名发现少了一名士兵,于是几名日军跑到宛平城下,声称有一士兵失踪,要求进城去搜查,被中国驻军当场拒绝。日军便以此为借口,立即包围了宛平城。事实上,那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失踪”士兵,在演习点名后不到20分钟就已经归队了。
迫不及待的日军在第二天就向卢沟桥铁桥发起了进攻,这就是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事变发生后,驻守的中国守军毫无惧色,迎着敌人的坦克,用手榴弹、步枪奋起反击。卢沟桥抗战开始。中国士兵们手持7斤重的大片刀,与敌军进行了近距离肉搏,终因寡不敌众,在铁桥上迎战的中国士兵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炮击宛平城

被日军炮火摧毁的宛平城内民房

卢沟桥头防御工事内的中国士兵

中国军队奔赴卢沟桥抵抗日军
一位叫赵金标的年轻小战士当时只有19岁,在战斗中他用手榴弹打倒了7个日军,接着抡起大刀追赶逃桥的敌人,连劈带砍又杀了6个日本兵。在与最后一日本兵搏斗时,小战士因用力过猛,自己也掉进了桥波涛滚滚的河水中,幸运的是他最后游到了河岸上。小战士赵金标连杀13名日本兵的事迹,很快就流传开来,还编成了歌谣四处传唱。
战争是残酷的,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两位中国高级将领。一位是副军长佟麟阁,一位是师长赵登禹。7月28日,日军3000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北平南苑发动猛烈进攻。中国军队不仅武器装备落后,而且南苑这个地方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师长赵登禹为了协助副军长佟麟阁指挥作战,身先士卒,一手紧握手枪,一手挥舞大刀,勇敢地杀入敌群中去。官兵见赵登禹亲自冲锋陷阵,顿时士气大振,拼死抵抗。由于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赵登禹奉令边转移边战斗。在激战中,赵登禹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9岁。

佟麟阁

赵登禹
赵登禹牺牲后,副军长佟麟阁率领部队继续转移。转移途中被日军包围,双方短兵相接,战斗异常残酷。在指挥部队突击时,佟麟阁被日军机枪击中腿部,鲜血顿时染红了裤腿和鞋袜。然而他却不下火线,继续率领部队抵抗日军。不久,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佟麟阁身负重伤,壮烈殉国,时年46岁。
北平市民惊闻赵登禹、佟麟阁两将军为国捐躯,无不落泪。战斗结束后,赵登禹、佟麟阁两位烈士被追赠为陆军上将。抗战胜利后,北平市内的两条街道分别更名为“赵登禹路”“佟麟阁路",以纪念两位英烈。
卢沟桥抗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