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馆不打烊 居家看展览 | 雅蕴青风 瓷逸幽蓝——福建民俗博物馆藏青花瓷展 (三)
栏目:陈列展览 发布时间:2022-03-31

虽然疫情阻隔了大家来莆博的脚步

但无法锁定大家欣赏的目光

我们的“云展览”同样精彩无限

并将零距离陪伴大家


      前两期青花瓷展我们一起欣赏了明末清初及清三代时期青花瓷中常见的器型及传统民俗图案,本期“国势渐衰 藏礼于器”为大家展示清晚期的青花瓷。

   19世纪初,清朝开始走向衰落,江山风雨飘摇,侵略和起义相继而来,统治者无心制瓷业,青花瓷的制造技艺从繁荣的高峰走向低谷。从嘉庆开始,不再派专门的官员去景德镇监督瓷器生产,只由地方官兼理。咸丰朝遭遇英法联军侵华以及太平天国起义,北京被联军占领,大量瓷器等赏玩品被掠夺。太平天国曾一度占领景德镇,这期间御窑厂被迫停烧。到了光绪时期,青花瓷一度中兴,仿烧康熙、乾隆青花水平较高。

   这一时期,青花瓷图案多有封建迷信色彩。随着国势日渐衰弱,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强迫人们信奉宗教,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广大百姓为了寻求精神的安慰,封建迷信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比较广泛深远。因此,青花的器型及图案纹饰出现了许多服务于宗教信仰的作品。


展品欣赏

清 嘉庆缠枝花卉纹五供

37-1(炉)长:22cm,宽:90,高:27.3cm

37-2、3(花插)口径8.6 cm ,底径7cm ,高22.3cm

37-4、5(烛台)口径:5.5cm,底径7cm,高22.5cm

      五供器由一炉、二烛台、二觚组成。体量较大,分体烧制而成,器型规整。香炉为折沿长方盆形口,长方颈,朝冠耳,下部分为四面微拱的方形腹,4条三角形足,器身通体绘缠枝花卉纹饰。烛台上部为平折沿方斗形烛盘,烛台下部分为托盘和底座,托盘为平折沿方斗形,座为束颈,溜肩,弧方腹,台座式方底足,器身通体绘缠枝花卉纹饰。花觚为方体,撇口,平折沿,长颈,胫部上收下放,方形台座式底足,器身通体绘缠枝花卉纹饰。

      五供乃佛前五件供器,又称五具足,最早出现在正德时期,以成套传世的瓷质五供主要烧造于清乾隆、嘉庆及道光时期。


清嘉庆 青花花卉五谷丰登油灯

口径:6.8cm   腹径:6cm  高:7.9cm

      油灯为鼓状,正面有一孔,肩、底部均有一周乳钉纹,腹部一周有“五谷丰登”文字,空白处绘忍冬纹饰。


清嘉庆 青花元宝托盘

长:15cm   宽:8cm   

底足长:8.4cm   底足宽:5.9cm

      托盘为元宝形,通体青花绘缠枝花卉纹饰,底部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清道光 青花开光折枝花卉玉壶春执壶

口径:6.4cm  最宽:20cm  

底径:10.6cm  高:30cm

      执壶为玉壶春瓶样式,唇口短颈,鼓腹下垂,整体造型丰腴端庄。执壶流与颈部有云形横板相连,腹两面饰菱形开光,绘折枝花果纹饰。底部有“大清道光年制”六字隶书款。执壶原型为阿拉伯银制执壶,永乐时御窑首创为瓷质作品。整器笔法仿永宣笔意,花纹浓艳处重笔点染仿苏麻离青料的铁褐斑效果,苍雅雄劲,气韵流畅,秀美而不失浑厚。


清同治 青花缠枝莲纹盘

口径:15.4cm    底径:9cm    高:3.5cm

      撇口,下收,圈足,器形细巧,端正秀美。器内绘缠枝莲花,边饰及盘外壁皆同,整然有序。青花发色艳丽,底款“大清同治年制”六字楷书款,书体工丽。此品种为清代官窑传统器皿,始见于康熙。 


清光绪 青花烛台

口径:7.5cm   底径:9cm   高:26.5cm

      烛台分段烧造,拼接而成,分别是灯盏托盘,中层蜡盘和底足。盘心、外壁以青花绘卷草、忍冬纹饰。


清光绪 青花花卉双耳扁瓶

口沿长:9.8cm  口沿宽:6.1cm   

底足长:10cm  底足宽:7.2cm  高:24cm

       瓶唇口,束颈,颈部饰双象鼻形耳,溜肩,菱形腹,外撇圈足,足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该瓶通体青花装饰,口沿下蓝底,留白为花卉纹饰,腹部两面均分成四个梯形区域,分别绘八宝纹饰。近足处绘一周为如意云头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