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疫情阻隔了大家来莆博的脚步
但无法锁定大家欣赏的目光
我们的“云展览”同样精彩无限
并将零距离陪伴大家
今日线上打卡
我们为大家解锁
雅蕴青风 瓷逸幽蓝——福建民俗博物馆藏青花瓷展(一)
一起走进明末清初的青花瓷瓷器欣赏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始于唐宋时期,成熟于元代,鼎盛于明清时期,于清晚期开始走向衰落。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青花瓷的艺术创作也深受民俗思维因素的影响,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对社会生活有许多真实的表达。
本次的《雅蕴青风 瓷逸幽蓝——福建民俗博物馆藏青花瓷展》线上展览共分三期:第一期 明末清初——“官民并进 雅俗共赏”;第二期 清三代时期——“言必有意 意必吉祥”;第三期 清晚期——“国势渐衰 藏礼于器 ”让我们一起欣赏明清两代青花瓷中常见的器型及传统民俗图案,解析其中蕴含的文化故事,了解不同时期的人文风物与人民情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期的明末清初的青花瓷瓷器欣赏——“官民并进 雅俗共赏”。
明末时期资本商品经济萌芽,官、商、文士阶层界限逐渐打破,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文化现象。动荡的时局导致政治与宗教的束缚退化,文化思想上儒释道三教合流之风盛行。这一时期出现许多筒瓶器型,寓意“天下一统”,侧面反映百姓由乱思治、分久必合之愿望。崇祯、顺治年间人们喜以合欢树、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心中因战乱、天灾而带来的烦闷忧虑。此外,青花图案上出现许多描绘品茗香茶,观画读书,吟诗对弈,高谈阔论等场景,表现了明晚文人士大夫闲情雅致的生活境界。
展品欣赏
明 青花指日高升一筒瓶
口径:4.8cm 底径:5.6cm 高:21.8cm
瓶口外撇,短颈溜肩,直筒至底微收,平底。器身以青花为饰,颈部对称绘兰花,腹部绘人物、芭蕉树。筒瓶又称象腿瓶,是明代万历时期创烧的一种新的器型。崇祯时期的筒瓶与万历时期比较略有变化,它的主要特征是:器口较为开阔,而且微微外撇;颈部较直、溜肩长腹;底足是无釉的砂底。在崇祯时期的筒瓶上,常见的文饰图案有花鸟、松鹤、狮子、山水以及刀马人物等。
明 青花喜上眉梢对瓶
口径:2.1cm 底径:4.3cm 高:12.2cm
唇口,细长颈,溜肩,鼓腹,圈足。口沿、底足以青花饰弦纹,腹部对称绘喜上眉梢纹饰。
明 青花花鸟六角瓜楞瓶
口径:6.3cm 底径:9.3cm 高:25.8cm
侈口,长颈,颈中间一周凸棱,溜肩鼓腹,高圈足。器身纵面等分六个平面,颈、腹饰青花花卉纹饰。
明嘉靖 青花花鸟瓜楞罐
口径:12.3cm 底径:12cm 高:25.9cm
短颈,花口,鼓腹,下腹收敛,肩沿菊瓣纹,呈瓜棱形。器身主题纹饰为花鸟、鸳鸯戏水和天鹅戏水纹饰。足内有青花双圈“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
明崇祯 青花人物笔筒
口径:11.2cm 底径:10.8cm 高:15.2cm
笔筒呈直筒形,沙底平足,旋削整齐,胎坚厚重,腹部绘人物故事图,人物刻画传神洒脱,周围衬以山石树木,层次清晰,构图考究,绘法娴熟。
明末 青花人物细颈瓶
口径:3.5cm 底径:7.8cm 高:24cm
细长颈,溜肩,鼓腹,圈足。腹部绘高士赏菊和山石纹饰。
清顺治 青花花鸟花觚
口径:18cm 底径:15cm 高:39cm
花觚釉面青白厚亮,胎体厚重,青花色泽浓艳,纹饰以牡丹、竹枝、兰花、蕉叶为主,绘满器物,是顺治时期的典型特色。
清顺治 青花人物笔筒
口径:10.2cm 底径:9.5cm 高:15cm
直筒,平底,口沿施酱釉,笔筒外壁绘仕女婴戏及芭蕉图,人物绘画精致传神。